助力人工智能落地,AI之于工业意味着什么?

发布者:变形金刚最新更新时间:2018-01-23 来源: eefocus关键字: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极客邦科技InfoQ中国主办的AICon全球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大会以“助力人工智能落地”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分享落地案例、探讨技术实践,为参会嘉宾提供了选型方案,提前预估相关风险和收益,助推技术落地行业。

 

 

来自北京天泽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的CTO刘宗长分享了《云计算、边缘计算、CPS与工业智能》的主题演讲。

 

刘宗长从工业智能的定义展开演讲。未来的智能工业系统,能实现无忧的工业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不断提升工业的价值,用公式:质量÷成本×客户价值表示,即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最高质量的产品;

 

第二、让隐性问题显性化,从原来被动式解决问题变成预防和避免问题,实现三个零:零意外停机、零缺陷、零浪费;

 

第三、让工业知识民主化,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让知识不仅仅服务于某一个企业,而是以一种方式在不同企业当中流转。

 

如何将工业智能落地?刘宗长提出了“ABCDE+O” 技术体系 – A代表建模分析技术,B代表商业分析技术,C代表赛博平台技术,D代表数据管理技术,E代表工程技术,O代表运营技术,这一庞大的技术体系将计算机科学、智能建模分析与工业领域知识有效地融合,是工业智能真正落地的全面支撑。

 

天泽智云首席顾问,美国NSF智能维护系统中心主任李杰教授提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深度学习或者任何一种技术,当进入工业领域时,都必须满足3S的条件:

 

Standard(标准化):即如何与现有工业系统的标准化体系相结合,包括方法论、建模过程、数据质量、模型评价、容错机制、基于预测的操作规程、不确定性管理等各方面的标准化。如果不能够和现在已有标准相互去融合,则很难真正将技术融入工业,更无从去产生价值。

 

Systematic(体系化):在技术层级和应用层级方面的体系化,需要建立一套协同体系,明确智能化在部件级、设备级、系统级和社区级等不同层级中的任务边界及相互的接口。我们在工业里面发现无论是离散型制造还是流程型制造,单点突破很难做到价值提升,一定是整体系统导入才能实现。

 

Sustainable(稳定可持续):与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解释性和结果的确定性相似,工业智能要能够做到同一组数据和同一个模型,不同的人来训练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否则怎么做到制造系统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管理呢?神经网络也好,深度学习也好,如果它的结果不可复现,就很难融入到体系里面去。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工业领域,应当是融入的方式,而非颠覆者的姿态。

 

之后刘宗长通过分享天泽智云在风电领域的实践案例,为在场嘉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将计算机科学、智能建模分析与工业领域知识有效地融合,为风电产业实现智能化的价值提升。

 

中国风电行业在过去10年中蓬勃发展,然而风电产业的成本高昂,尤其运维成本和管理成本占了非常大的比例。针对这一挑战,天泽智云自主研发了WindInsight风场智能运维系统,对风场运营进行精准预测与管理、对风机进行健康管理、对运维策略进行优化,这些都为风机智能化应用和风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很大的机会空间。

 

实体空间中的对象是风机和风场,基于风机运行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关键部件健康状态和风机的发电性能进行对称建模,这样就在赛博空间里建立了风机的镜像模型。基于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维护策略优化时,可以结合对未来三天内每台风机的预测发电量等信息制定成本最优的排程决策,还可以结合发电量预测给电网调度提供更好的决策。

 

赛博空间里这些模型是哪里来的呢?针对风电应用中常用的场景,比如怎么预测叶片结冰,怎么预测叶片断裂和破损等等,用户可以在GenPro这样的工业智能分析建模平台中结合自己的历史数据完成建模,并且部署到前面的生产环节当中去。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生产管理、健康管理和运维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如何发挥价值。

风机发电性能分析

即便风场中的每台风机都在运行,但运行效率可能是不一样的,该如何更合理地评价呢?风电效率最大的问题是对标方式怎么评价,受地形、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不在同一个状态时,很难进行合理量化。

 

这里可以引入精益中的对标理念,将个体与历史最优实践做对标。如某一台风机随着时间,功率曲线发生了偏移,我们就知道什么时间点损失的功率最大;另外,同一个风场,同一个时间点,一台风机与其他风机集群做比较。对发电性能进行建模之后,就可以用标准的风速曲线输入到所有风机里面,从风场视角能够找到哪些是状态好的风机,哪些是状态不好的风机,进而做优先级排序,或者电网里面做功率分配,是非常好的参考。

 

故障的预测性诊断

影响一台风机状态的维度非常多,而且不同的信号对应的故障模式和部件也不一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难对这些数据贴标签,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非监督式的学习。

 

面向风机健康状态的建模方法,我们采用了非监督式的模式识别算法。比如,一台风机,我们只知道它什么时间是正常的,用模式识别方法把正常模式记录下来。接下来的数据都与正常模式进行比对,判断它的偏移。在模式识别过程当中,我们采用了自组织映射图(SOM),对几十个维度特征进行降维,映射到相对低维环境当中。

 

建立了这样的模型之后,实时监测数据与之对比,通过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来判断现在的状态和健康状态差异有多大,以及哪个特征贡献度最明显。

 

具体讲一个场景 - 传动链的振动分析。风机传动链里面有很多振动信号,通常会被传回到专业的振动分析师服务团队,分析师再去判断这些频谱里面是否存在故障。

 

这里的问题是,几千台风机只有几十个分析师帮助管理状态。所以,每出一次诊断报告,周期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振动分析师是知识以人作为载体非常典型的例子。人去做分析的效率比较低,导致每一次分析的成本和周期也相对高一些。

 

我们探索的方法是,把这个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信号处理和特征工程算法用一个分析流程记录下来,再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分析师用来判断传动链状态的特征进行建模,从而代替人对振动信号进行初步的分析,对于疑似故障的振动文件,再将故障状态推荐和判据信息发给振动分析师进行确诊。

 

从一个振动文件中会抽取200多个健康特征,这些特征会根据运行工况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我们对一个风场里面上百台风机的数十万个振动文件中进行了特征挖掘,找到里面绝大多数风机特征分布状态的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局的基线。接下来把每一个风机的状态特征跟训练好的基线进行对比,做差异性判断。

 

图中颜色越鲜亮的地方,表示差异性越强,也就是这台风机的状态与集群的差异性越明显。之后对差异贡献度进行分析,做故障进行定位,对背后所对应的振动文件进行分析,就能找到相应的故障模式。

 

这样的过程基本上能够实现实时的分析,并且可以把初步的诊断结果和判据推送给振动分析师,进行最后的确诊,这个过程就把效率提升了很多。

 

运维排程的优化

知道了哪些设备出现了早期故障,接下来该在什么时间点把故障排除,用什么样的排程计划,使成本降到最低?成本有很多构成来源,包括交通、人力资源成本、维护的基础设施工具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维护的风机需要停机,所造成的发电损失如何控制。最理想的方式是在风速比较小的时候维护,风速比较高的时候保持发电。所以运维排程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以外卖骑手调度过程做一个类比。饿了么的外卖骑手调度,比如同样一个订单,几十个骑手都是备选人群,先预测送单时间,基于预测结果,在一个优化的框架里面进行优化,然后再迭代,在很多很多种可能性里面去寻找最优的可能。

 

对于我们风场排程也是一个道理。需要排程的有十几个维护任务,该让谁做什么任务,在什么时间点去做,这里面也有非常多的优化空间。这其中我们最注重的是优化性能。举个例子,一个风场仅仅做20个维护任务,需要对应两艘船和三个维护小组,这背后的成本可能就已经达到上亿。

 

最初我们选择动态规划的方式,包括基于像CPLEX或Gurobi的商用求解软件,但是发现它的性能非常差,大概求解完一次的排程达到最优结果要20小时左右。后来又尝试了其他机器学习方法,比如像遗传算法、粒子群等等,发现求解时间从几十个小时变成十几分钟,但客户体验仍然不够好,我们希望做到1分钟以内。

 

因此,我们做了多层的遗传算法,它的框架根本而言是基于对决策流程的拆解。第一个层次里对最优维护顺序进行排程,先不考虑时间窗,只考虑先后顺序,先后顺序搜索到最优情况后,再判断这个顺序里面最优时间窗是什么,比如一个任务和另一个任务的最优间隔是什么。如此,就比单层的遗传算法的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效果,对17组不同维护任务进行排程,如果用Gurobi优化引擎求解时间大于20小时,用多层遗传算法的方法求解时间约50-70秒。优化前完成全部任务需要20个小时,成本是5万多元;优化之后,无论是完成的时间还是总成本,都减少了30%以上。

 

这个过程里能够发现,在获取到跟设备状态相关洞察之后,如何给它最好的决策,以此形成了洞察到决策到执行的完整闭环。只有形成了这样真正的闭环,才能不断迭代提升工业当中的价值。


关键字: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引用地址:助力人工智能落地,AI之于工业意味着什么?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容量和应用规模预测
下一篇:2017年智能制造世界巡礼之日本的物联网现状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21

Android之父:人工智能是下一个重要操作系统
Essential phone手机 凤凰科技讯 据CNBC网站北京时间8月19日报道,“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Andy Rubin)周五表示,人工智能(AI)是下一个重要操作系统。  鲁宾在他的新款Android智能机上市发布会上作出了上述表态。该发布会在Playground总部举行,后者是一家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风险投资公司,也是一家创业公司孵化器。  他表示,新设备不管是以智能汽车还是新手机的形式呈现,都会引领世界走向AI新时代。“操作系统存在周期性,大约每12年循环一次,”鲁宾称,“MS DOS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首批操作系统之一。Macintosh和Windows接着在80年代初问世。90年代则出现了互联网。
[手机便携]
什么样的内存能够满足AI芯片的算力
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人工智能(简称AI)不再是新鲜的名词,它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引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多个领域。但在AI爆发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对AI算力需求的暴增。 据OpenAI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人工智能训练集增长了30万倍,每3.43个月翻一番,但如果是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只会有 12 倍的增长。为了满足AI算力的需求,从业人员通过设计专用的AI芯片、重配置硬件和算法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来达成目标。 AI算力需求增长 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看到AI对算力的要求以外,内存带宽也是限制AI芯片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这就需要从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谈起。作为
[嵌入式]
什么样的内存能够满足<font color='red'>AI</font>芯片的算力
我们都被人工智能的表象忽悠了?
谷歌 人工智能 AlphaGo 与韩国棋手 李世石 的第一场比赛结束,AlphaGo获得比赛胜利。截至3月10日,AlphaGo已经连续获得两场胜利。双方对垒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人工智能已经与人类有了一战之力,并且战胜了。这样的结果不免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真的会出现像科幻电影中机器人消灭人类般的情节吗? 有科学家担心 机器人将消灭人类 人们恐慌这个问题不只是因为科幻电影的渲染,而是源于不少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发出了这样的担忧。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表示,“制造能够思考的机器无疑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胁。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全,就将是人类的末日。”Space X的执行官兼首席设计师、特斯拉汽车执行官兼产品架构师伊隆·马斯
[嵌入式]
死亡和数据科学:看机器学习如何改善临终关怀
  KenSci是一家为医疗行业开发 机器学习 风险预测平台的公司,该公司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预测临终死亡率并改善护理的论文。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这篇论文针对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话题,对患者的最近六至十二个月内的死亡风险进行预测,它已经被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接受。处于危急关头的是,在个人生命最后一年的护理花费了2050亿美元。但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以下内容摘自《死亡与数据科学:预测生命的终结》(《Death vs. Data Science: Predicting End of Lif
[网络通信]
互联网巨头连接香港研发 共建AI联合实验室
   内地互联网巨头ATJ(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正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引入香港人工智能资源。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模式,催生了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联合实验室的设立,同时利用香港与内地的科研资源,科研成果由双方共享、共同推进产业化。   内地互联网巨头ATJ(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正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引入香港人工智能资源。   6月12日,地处深圳市东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腾讯AI lab 的客人。当日,双方共建的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宣称未来将进行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联合研究、并联合包括人工智能博士在内的人才。   京东集团也将于6月15日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协议
[手机便携]
消息称阿里云削减政企定制项目和 IoT 硬件集成业务,扩大 AI 部门招聘
12 月 29 日消息,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阿里云正在裁减为政企客户定制行业解决方案的项目制业务,并在 IoT(物联网)业务线砍掉硬件集成业务并缩减相关人员。 其中,混合云事业部部分团队裁员比例达到 30%。IoT 硬件集成业务裁员比例超 50%,该部门剩下的人员将被打散并至其他业务。同时,阿里云正扩大公共云事业部和 AI 部门的招聘。阿里云招聘官网目前在招岗位约 500 个,人数超 1500 人。 据IT之家此前报道,阿里云在今年 11 月进行过一次结构调整。阿里巴巴集团财报披露,鉴于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同时,阿里巴巴将坚决加大对阿里云的持续战略投入,确保阿里云专注于“AI + 云计算
[物联网]
AI从云端向端侧转移,IP授权厂商CEVA如何拥抱大势
集微网消息 AI、IoT和5G正成为当前以技术推动应用落地的热点,作为上游IP授权厂商,CEVA正推出NeuPro、Dragonfly NB2、PentaG等多种IP和平台,满足市场应用的需求。 CEVA销售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Gracia Wan         今天,一年一度CEVA技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CEVA的产品专家、生态系统和行业专家齐聚,领略AI前端技术和了解CEVA最新的产品。日前,在CEVA 2018技术研讨会深圳站中,CEVA销售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Gracia Wan表示,AI的应用正快速发生变化,去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AI的概念,今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AI产品的落地。CEVA今年更新的Neu
[手机便携]
莱迪思sensAI 4.1工具和IP将FPGA变为网络边缘智能AI/ML计算引擎
引言 毫无疑问,你已经读过或听说过,由于网络边缘设备数量激增,产生了不断增长的巨量数据流,这些设备包括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和个人电脑。根据多项估算,截至2025年,运行的物联网设备将达到数百亿个。这些设备以连续数据流的形式向云端发送各种形式的数据,数据速率也千差万别。总体来说,这些设备将生成大量原始数据,且数据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安全摄像头、自动驾驶汽车和PC中的视频录像机会生成高码率、高分辨率的视频流。物联网设备则生成中等码率的数据,汇聚到大数据流中。多种其他类型的物联网传感器(测量温度、压力、位置、光照水平等)会生成低码率数据流,但很快此类传感器的数量将会达到数十亿。因此,即
[嵌入式]
莱迪思sensAI 4.1工具和IP将FPGA变为网络边缘智能<font color='red'>AI</font>/ML计算引擎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