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DAS到驱动器更换——雷达性能实际是否足够好?

发布者:平和心态最新更新时间:2020-07-18 来源: eefocus关键字:ADAS  驱动器  雷达  ADI  协同雷达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904 年,雷达首次被 Christian Huelsmeyer 用于探测船只,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常见的应用是军事雷达、民用航空交通管制,当然,还有针对私家车辆的测速点。但是现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该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成像雷达和协同雷达都在进行着颠覆性的新创新。ADI 公司(ADI)如何在汽车领域应用中实现雷达并引入独特的软件和算法正是其特殊之处。

 

过去 25 年里,ADI 一直活跃在汽车行业,其产品既可用于被动安全应用,也可用于主动安全应用。过去 15 年里,ADI 以 DSP 和数据转换器在汽车雷达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最近还提供 24 GHz 和 77 GHz/79 GHz 雷达芯片组。

 

ADI 自动交通和安全副总裁 Chris Jacobs 表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已面市,自动驾驶即将到来,而道路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我和工程师致力于使用先进的功能和技术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自主性,从而挽救生命。据我们估计,基于我们产品的汽车传感器每天可以挽救 8 条生命。”

 

为了保护驾驶员、乘客和行人,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大量创新。必须开发一种更高效且优化的雷达技术,提供与航空航天和防务行业系统相同的高性能、功能和可靠性,并转化为适合私家汽车市场的尺寸和成本。

 

ADI 自动交通和汽车安全事业部技术总监 Mike Keaveney 说道:“虽然 25 万美元的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系统成本对于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军用坦克总价来说不算什么,但与均价 3 万美元的家用汽车相比便贵的离谱了。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进行定制,微型化、加固,降低成本、尺寸、重量和电源需求,以便能够用于每辆汽车。”

 

雷达的挑战

转让和采用军事和航空航天的高成本、高性能雷达技术,并将其安装在汽车上,在技术、美学和经济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关键的挑战不仅在于减少尺寸、重量和功率(SWaP),还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性能。雷达不仅必须能够进行物体检测,还必须能够进行物体分类。这就要求雷达图像的分辨率比目前先进系统的分辨率更高。

 

这些都是 ADI 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以推进技术发展,确保安全,并将经济高效的汽车雷达带给消费者。

 

性能

  • 在不增加尺寸、成本和功耗预算的情况下,将角度分辨率提高到高度自动驾驶所需的水平。

 

  • 增加低反射率目标发出的反射点数量。

 

  • 大幅减少检测延迟,特别是对于横向移动的物体,这可缩短响应时间,并允许车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规避行动。

 

SWaP

  • 优化外形尺寸(大小、重量和功率),同时保持高性能。

 

  • 在不影响车辆工业设计的前提下,保持系统的美观。

 

成本 / 经济学

  • 以大众市场汽车成本约束可接受的价格和外形尺寸实现高分辨率雷达。

 

  • 将成本控制在购车者的价格敏感范围内,因为他们才是为这一切买单的人。

 

法规

  • 还必须继续遵守政府规定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安全特性(如 2022 年美国自动紧急制动指令)。雷达将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标准。因此,关键是要不断地将系统成本降低到一个消费者和 OEM 都可以接受的价格点,同时仍然保持这些具有挑战性的 ADAS 应用所需的性能。

 

如今的汽车雷达装置比手机还小,能探测您前方、后方或侧方的盲点位置是否存在大型障碍。但这还不够。

 

成像雷达

成像雷达的概念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角度分辨率是一项理想功能,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来说尤其如此。高分辨率不仅支持物体检测(前面有东西),还支持物体分类(前面有自行车、汽车、人或小孩)。

 

为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成像雷达利用高带宽信号处理、数字波束合成和相控阵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大量的硬件和处理能力,其中天线尺寸随着所需的角度分辨率而缩放,通道计数增加以使用通道覆盖所需的天线区域。“只是投入更多昂贵的硬件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将更高分辨率作为解决方案的一种‘暴力’方式,”Chris Jacobs 表示。

 

如今,ADI 正与领先的 OEM 和一级供应商紧密合作,开发新的突破性方法,来改进雷达并应对其现代挑战。如今的汽车采用的雷达分辨率都不高,只能看到一团东西。它可以检测到汽车周围存在物体,可能是摩托车,可能是人或大型卡车,但无法确认该物体是什么。在硬件检测技术和软件算法进步的推动下,雷达的分辨率提高,能够分辨检测物体的属性,这让我们距离安全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又更近了一步。

 

分辨率问题和关于物体区分的挑战

现有的常规汽车雷达在大视场范围内提供大约 10°到 20°的水平角度分辨率。

 

图 1. 低分辨率雷达和隐藏物体。现有的非成像雷达的角度分辨率一般在 10°到 20°,它会将 3 名行人看作一个物体。

 

图 2. 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以显示隐藏物体。

 

成像雷达的角度分辨率为 1°至 2°,是非成像雷达分辨率的 10 倍。数据箱收集 1°到 2°分辨率的信息,帮助区分和确定 3 名行人的位置。

 

数据处理

您为更高分辨率所花费的成本将给您带来更多数据,随着分辨率增加,数据量也相应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高效处理所有数据的先进模式对于管理大量数据和低功耗至关重要。高效的中央处理或者边缘处理,将是未来雷达的基础。

 

下一步:协同雷达与通信需求

Mike Keaveney 说道:“利用现有车载雷达传感器硬件的协同雷达是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协同雷达就是相干性和识别协同创建高分辨率相干图像的事物需求,在本例中是指检测雷达。一旦实现了协同雷达的经济性,就能够享受诸多优势。”

 

协同雷达可提供成像雷达性能,而不会显著增加车内个别现有雷达系统的大小。这是因为有效孔径现在由两个(或多个)具有重叠视场的分布式雷达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设定,而不是由任何一个传感器的物理尺寸预先确定。

 

图 3. 初级雷达的窄孔径。

 

初级雷达现在常用于汽车。

 

来自每个发射源的雷达信号反射到一个物体上,然后传回到原点。孔径,或者说初级雷达的性能,是以英寸为单位的雷达发射器本身的宽度。

 

协同雷达 /SuperRADAR 较大的孔径

SuperRADAR 是 ADI 通过多个具有重叠视场的雷达波束实现相干性算法的方法。

 

基于 SuperRADAR 的协同雷达使用低速链路在雷达源之间进行粗略定时。每个传感器向中央处理器发送数据,或者可能从一个雷达向另一个雷达发送数据,并在边缘传感器上进行处理,后面这种方法更经济。

 

Chris Jacobs 表示:“传统协同雷达系统不容易实现,因为需要在雷达之间运行高频链路。实现这种相干性的硬件开销和成本非常高。”

 

对于汽车雷达来说,提高协同雷达的性价比非常有必要。Jacobs 说:“向汽车添加硬件的传统方法并非解决方案,我们必须换个思路来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方式,用算法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使用系统中的相同硬件提高组合系统性能。ADI 的 SuperRADAR 方法允许雷达系统产生多个非相干图像的相干叠加。”

 

协同雷达

 

图 4. 协同雷达较大的孔径。

 

协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来自每个源的信号反射到一个物体上,被两个雷达接收器捕获。因此,同一目标有 2 个外观(或两个不同的视图),并且目标上的时间为 2 倍,而初级雷达只有一个外观,时间也只有 1 倍。此外,由于两个雷达协同工作,雷达孔径(与性能成正比)是汽车前部的尺寸,两个角雷达之间的距离(大约 4 英尺),与初级雷达的英寸完全不同。

 

这种方法允许实现经济高效的传感器设计,可将传感器放在车辆周围的多个点上,支持出色的物体检测和分类。

 

SuperRADAR 的优势:1 + 1 > 2

 

SuperRADAR 不仅降低尺寸、重量和功耗,还为系统带来更多功能,从而提高分辨率,同时显著减少硬件,在更合理的成本范围内提高应用性能。

 

更多反射点:目标上的时间为 2 倍

SuperRADAR 可使用同样多的硬件提供两倍性能。或者,使用一半的雷达通道来保持相同的性能。Chris Jacobs 说:“借助 SuperRADAR,我们得到的分辨率是单个雷达的两倍。可能会需要额外的处理能力,但是汽车级 DSP/MCU 的路线图足以满足这些处理需求。”

 

SuperRADAR 实际上就是雷达融合。我们将融合两个独立的雷达视图,因此得到的分辨率比单独完成的更好。Jacobs 表示:“融合将成为未来实施 ADAS 的标准方式。”

 

降低延迟:快速计算横向速度可挽救生命

车辆成像系统的一个重点是能够快速计算横向速度,即物体正交(以直角)移动到车辆行驶方向的速度。但是,要实现足够低的误报率,即使是主要基于摄像头的出色机器学习算法仍然需要大约 300 ms 来进行横向移动检测。对于在以每小时 60 英里速度行驶的车辆前方行走的行人来说,毫秒之差就关系到人员受伤的轻重程度,因此响应时间至关重要。

 

300 ms 延迟是由系统从 10 个连续视频帧执行增量矢量计算所需的时间造成的,10 个是以可接受的低误报率进行可靠检测所需的数目。但是,由于 SuperRADAR 的宽有效孔径,以及它将来自两个或多个传感器的图像连贯组合的方式,它能够在一个 30 ms 的测量周期内精确地计算出速度的切向分量和径向分量(这种延迟比目前一流的系统快 10 倍)。这种低延迟的检测比 F1 赛车手的反应时间 100 ms 要少,远远少于一般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图 5. 今天的图像系统有 300 ms 的延迟和 10 帧图像用于检测正交运动。

 

使用当今常见的成像雷达技术,如果有人过马路,就需要多个摄像头图像来显示正在移动的物体。每个摄像头图像需要 30 ms。10 个图像需要 300 ms。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移动几英尺。

 

图 6.SuperRADAR 系统有 30 ms 的帧延迟来检测正交运动。

 

两个雷达协同工作,可以进行三角测量,从而捕捉运动中的物体,因为两个雷达源都是偏置的。只需要先用雷达波束 1 从位置 1 映射这个人,然后在 30 ms 后用雷达波束 2 从位置 2 映射。这就让汽车知道人的移动方向。

 

SuperRADAR 只需使用传统成像雷达十分之一的时间即可识别穿越道路的移动物体。

 

SuperRADAR 的经济性

SuperRADAR 概念不仅是降低整体系统成本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够满足性能需求,为最终应用带来更大的价值。

 

Chris Jacobs 表示,“我们要的是成像雷达的性能,现在只能在昂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应用中找到,还要去除所有昂贵的硬件,把价格降到个人车主能够承受的水平。这正是 SuperRADAR 发挥作用的地方,用最少的硬件占用空间和硬件上面运行的软件,产生两倍的性能。”

 

汽车的未来

在我们展望汽车领域的未来时,我们发现可能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构建现有系统。现有的汽车平台与未来的汽车平台极为不同。

 

凭借在垂直领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ADI 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硬件和软件产品的组合来优化未来汽车的雷达处理需求,为最终应用带来更多价值。这种算法直接解决了汽车制造商目前和未来面临的总拥有成本(TOCO)挑战。

 

SuperRADAR 潜力十足,而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项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 ADAS 的更高性能、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而且最终会挽救生命。


关键字:ADAS  驱动器  雷达  ADI  协同雷达 引用地址:从ADAS到驱动器更换——雷达性能实际是否足够好?

上一篇:【Taycan深度解析系列2】 800V电池的设计细节
下一篇:理想汽车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或达上百亿美元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7 13:07

ADI收购Symeo,补强汽车和工业雷达技术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Analog Devices( ADI ,亚德诺)近日宣布收购了一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私人企业 Symeo GmbH, Symeo 专注于为新兴的自动驾驶汽车和工业应用提供雷达硬件和软件。 Symeo 创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将帮助 ADI 为客户提供角度精度和分辨率显著改善的雷达平台。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Symeo雷达传感器产品线   “凭借此次并购, ADI 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完整、更具竞争力的雷达解决方案,”ADI自动驾驶运输和安全业务部副总裁Chris Jacob说,“ADI产业领先的产品组合结合Symeo先进的系统和算法,将带来性能更强劲的雷达解决方案,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
[汽车电子]
高性能降压稳压器解决了电流环路中发送器电路的功耗问题
高性能降压稳压器解决了电流环路中发送器电路的功耗问题 自动化控制在工业和消费类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但即便是一流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也要依赖一种古老的技术:电流环路。电流环路是控制环路中普遍存在的组件,可以双向工作:它们将测量结果从传感器传递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反之,也可将控制输出从PLC传递给工艺调制装置。 4mA至20mA的电流环路是通过双绞线将数据从远程传感器准确可靠地传输至PLC的主流行业标准方法。简单、耐用、坚固、成熟可靠的长距离数据传输、良好的抗噪性和低安装成本,使这种接口非常适合长时间的工业工艺控制和在嘈杂环境下对远程物体进行自动监测。传统上,由于前面提到的诸多原因,电流环路的电源是通过线性稳压器提供
[电源管理]
高性能降压稳压器解决了电流环路中发送器电路的功耗问题
具有扩频功能的 60V、同步、四开关降压-升压型 LED 驱动器
2016年4月6日 凌力尔特公司 (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推出同步降压-升压型 DC/DC LED 控制器LT8391,该器件可以在输入电压高于、低于或等于输出电压的情况下调节 LED 电流。它的输入电压范围在4V 至 60V,这是汽车、工业和建筑照明等多种应用的理想选择。相似地,它的输出电压可设置在 0V 至 60V,从而能够驱动在单串中的多种 LED。LT8391 的内部 4 开关降压-升压型控制器与四个外部 N 沟道 MOSFET 相结合,可实现从 10W 至 100W 以上的 LED 功率。该器件的降压-升压型功能使其非常适合汽车等应用,在这类应用中,输入电压在停止 / 启动、冷车发
[电源管理]
具有扩频功能的 60V、同步、四开关降压-升压型 LED <font color='red'>驱动器</font>
基于多功能双路差动放大器AD8270的ADC驱动器
   简介   配有运算放大器和外部增益设置电阻的分立式 差动放大器 精度一般,并且温度漂移明显。采用1%、100ppm/°C标准电阻,最高 2%的初始增益误差最多会改变200 ppm/°C,并且通常用于精密增益设置的单片电阻网络过于庞大且成本较高。此外,大多数分立式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共模抑制都比较差,并且输入电压范围小于电源电压。虽然单片差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较好,但由于片内器件与外部增益电阻之间本身不匹配,所以单片差分放大器仍存在增益漂移问题。   多功能双路差动放大器 AD8270 (如图1所示)克服了这些限制,可以在现有尺寸最小的封装中实现完整的低成本、高性能解决方案。每个通道包括1个低失真放大器和7个经调整电
[工业控制]
基于多功能双路差动放大器AD8270的ADC<font color='red'>驱动器</font>
自动驾驶炙手可热,德尔福/麦格纳/欧司朗的激光雷达战略
近日 激光雷达 领域很热闹。首先是,以色列激光雷达制造商Innoviz获得B 轮6500万美元融资。战略投资及合作伙伴包括汽车零部件巨头 德尔福 、 麦格纳 ,参与此轮融资的还有耀途资本、360 Capital Partners、Naver 等投资方。 Innoviz成立于2016年初,是一个专注于雷达传感器的初创公司,致力于量产级固态雷达传感器研发,并为其硬件开发配套辅助产品。创立不到两年,推出两款旗舰级产品固态激光雷达 InnovizPro 和 InnovizOne。 InnovizOne 这家位于特拉维夫的激光雷达制造商在去年8月份已经获得了900万美元的首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之一有“以色列比尔·盖茨”之称的企业家Z
[嵌入式]
为自动驾驶发展铺路ADAS SoC须兼顾性能/安全
从Karl Benz发明汽车到福特(Ford)率先投入量产,汽车的发展之路由来已久,辅助驾驶的各种装置也在此后逐渐成长;上个世纪末期的80年代,更诞生了第一个导入半导体的辅助装置:以GPS为基础的汽车导航系统。 时至今日,几乎每一台车都配备了防锁死煞车系统(Anti-Blocking System,ABS)和电子车身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透过高品质电机装置的使用,来提供驾驶和汽车的乘客更佳的安全性。毕竟,从60年代开始的自动驾驶汽车理想也正逐步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除了油电混合电动车和电动车之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驾车亦是瑞萨在自动化市场的重点。
[汽车电子]
新型雷达数字电路便携式自动测试系统设计
摘要: 以新型雷达装备数字电路维修保障为背景,提出了“MERGE(组合)”边界扫描测试模型的建立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了完善的便携式数字电路自动测试系统,解决了ICT 测试、功能测试及传统边界扫描测试TPS 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故障覆盖率低的缺陷。该测试系统现已成功担负新型雷达装备数字电路的维修保障任务,应用表明,系统具有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可靠,故障隔离准确等优点。 引言   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装备,在军事上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作战指挥员的“眼睛”,在维护国家安全及领土完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数字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AD 设计软件的进步及完善,单一的测试方法如ICT(In-Circuit T
[安防电子]
新型<font color='red'>雷达</font>数字电路便携式自动测试系统设计
激光雷达,中国领先
中国激光雷达制造商处于领先地位,在所有车型中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Yole Group报告称,根据2024 年汽车激光雷达报告,2023 年乘用车上安装了超过 760,000 个激光雷达系统,其中近 90% 的市场由四大领先公司主导:禾赛科技、Seyond(前身为 Innovusion)、速腾聚创和法雷奥。 Yole Group 认为通过确定前四家公司,我们对领先的 LiDAR 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禾赛科技和 Valeo 专注于 1D 扫描技术,Seyond 开发了 2D 扫描 LiDAR,而速腾聚创则提供基于 2D MEMS 技术的系统。 每家公司的技术选择都带来不同的技术考虑因素,包括系统尺寸和重量、组
[汽车电子]
激光<font color='red'>雷达</font>,中国领先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