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过流保护的电子保险电路设计

最新更新时间:2011-12-07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过流保护  电子保险电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电路适用于直流供电过流保护,如各种电池供电的场合。
        如果负载电流超过预设值,该电子保险将断开直流负载。重置电路时,只需把电源关掉,然后再接通。该电路有两个联接点(A、B标记),可以连接在负载的任意一边。

        负载电流流过三极管T4、电阻R10和R11。A、B端的电压与负载电流成正比,大多数的电压分配在电阻上。
      当电源刚刚接通时,全部电源电压加在保险上。三极管T2由R4的电流导通,其集电极的电流值由下式确定:VD4=VR7+0.6。因为D4上的电压(VD4)和R7上的电压(VR7)是恒定的,所以T2的集电极电流也是恒定。该三极管提供稳定的基极电流给T3,因而使其导通,接着又提供稳定的基极电流给T4。保险导电,负载有电流流过。当电源刚接通时,电容器C1提供一段延时,从而避免T1导电和保持T2断开。


        保险上的电压(VAB)通常小于2V,具体值取决于负载电流。当负载电流增大时,该电压升高,并且在二极管D4导通时,达到分流部分T2的基极电流,T2的集电极电流因而受到限制。由此,保险上的电压进一步增大,直到大约4.5V,齐纳二极管D1击穿,使T1导通,T2便截止,这使得T3和T4也截止,此时保险上的电压增大,并且产生正反馈,使这些三极管保持截止状态。
        C1的作用是给出一段短时延迟,以便保险可以控制短时过载,如象白炽灯的开关电流,或直流电机的启动电流。因此,改变C1的值可以改变延迟时间的长短。该电路的电压范围是10~36V的直流电,延迟时间大约0.1秒。对于电路中给出的元件值,负载电流限制为1A。通过改变元件值,负载电流可以达到10mA~40A。选择合适额定值的元件,电路的工作电压可以达到6~500V。通过利用一个整流电桥(如下面的电源电路),该保险也可以用于交流电路。电容器C2提供保险端的瞬时电压保护。二极管D2避免当保险上的电压很低时,C1经过负载放电。

关键字:过流保护  电子保险电路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用于过流保护的电子保险电路设计

上一篇:采用直热管2P3的胆前级电路设计
下一篇:MOSFET雪崩能量的应用考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11

浅析电缆直流高压发生器过流保护
  以某供电线路的过流控制为例。由电流互感器检测线路电流,当电流过大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切断电源。其具体过程为:通过电流互感器,将大电流信号转变为小电流,并通过电阻将其转换为电压信号,然后由LOGO!的模拟量输入端将其输入到LOGO!的内部。通过LOGO!的处理,延迟时间T1后,控制继电器TM及报警信号灯,切断电路的电源,并发出报警信号。并能在切断后自动将电路接通。若此时电路电流正常,这报警灯熄灭。并且,在过流后的指定时间内,若再次发生直流高压发生器过流,不必再延迟T1时间,只需延迟时间T2,就会再次发出报警信号。这样使LOGO!具有选择性。在电机启动等造成的电流瞬间过大时,LOGO!不会再启动,减少了设备的误动作。并且在一次报警
[测试测量]
开关电源过流保护方式比较分析
  引言   电源作为一切电子产品的供电设备,除了性能要满足供电产品的要求外,其自身的保护措施也非常重要,如过压、过流、过热保护等。一旦电子产品出现故障时,如电子产品输入侧短路或输出侧开路时,则电源必须关闭其输出电压,才能保护功率MOSFET和输出侧设备等不被烧毁,否则可能引起电子产品的进一步损坏,甚至引起操作人员的触电及火灾等现象,因此,开关电源的过流保护功能一定要完善。   1  开关电源中常用的过流保护方式   过电流保护有多种形式,如图1所示,可分为额定电流下垂型,即フ字型;恒流型;恒功率型,多数为电流下垂型。过电流的设定值通常为额定电流的110%~130%。一般为自动恢复型。   图1中①表示电流下垂型,②表示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font color='red'>过流保护</font>方式比较分析
电源控制芯片中的过流保护设计
  1 引言   家电、便携电子设备和手持电器的迅猛发展,已使电源适配器芯片成为集成电路的大宗产品类。由于该类芯片中内嵌集成或需要外部连接功率LDMOS 管,应用中的LDMOS 管又需要直接和高压相联接并通过大电流(目前的LDMOS 管已经能耐受数百乃至近千伏的高压)。因此,如何保障芯片和LDMOS 管的安全工作是芯片设计的重点之一。   利用片上二极管正向压降的负温度特性来监测芯片的热状态,进而控制功率LDMOS 管的开关是一种可行的安全设计方法。但是由于硅片存在热惰性,故不能做到即时控制。该方法更适宜作安全设计的第二道防线。   从芯片设计看,要确保适配器芯片使用的安全性,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直接监测流经LDMOS
[电源管理]
电源控制芯片中的<font color='red'>过流保护</font>设计
讨论开关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
    开关电源作为现代电子产品的供电设备,不仅其性能要满足供电设备的需求,自身保护措施也很关键。为了提高开关电源的可靠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以及突发故障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工作,需要设计合理的保护电路。     1 开关电源常用过流保护电路     1.1 采用电流传感器进行电流检测         过流检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通过变流器所获得的变流器次级电流经I/V转换成电压,该电压直流化后,由电压比较器与设定值相比较,若直流电压大于设定值,则发出辨别信号。但是这种检测传感器一般多用于监视感应电源的负载电流,为此需采取如下措施。由于感应电源启动时,启动电流为额定值的数倍,与启动结束时的电流相比大得多,所以在单纯监视电流电瓶的
[电源管理]
讨论开关电源的<font color='red'>过流保护</font><font color='red'>电路</font>
一种简单的IGBT驱动和过流保护电路
  一 引言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mistor,IGBT)是MOSFET与GTR的复合器件,因此,它既具有MOSFET的工作速度快、开关频率高、输入阻抗高、驱动电路简单、热温度性好的优点,又包含了GTR的载流量大、阻断电压高等多项优点.是取代GTR的理想开关器件。IGBT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具有自关断能力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类固态电源中。IGBT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整机的性能,所以合理的驱动电路对整机显得很重要,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它很容易损坏,其中一种就是发生过流而使IGBT损坏,本文主要研究了IGBT的驱动和短路保护问题,就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设计出具有过流保护功能的驱
[电源管理]
基于LD7552B的绿色开关电源设计与分析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AC/DC电路必将从传统开关电源向绿色开关电源转型。所谓绿色开关电源实际上是一种高效节能型开关电源,它有3大优点,即效率高,性能好,电路结构简洁。近年来,国外一些半导体公司纷纷推出绿色电源芯片,这为AC/DC电路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在众多的绿色电源芯片中,LD7552B及其姊妹芯片极具代表性。LD7552B能输出PWM(脉冲宽度调制)开关脉冲,可与开关场效应管、开关变压器、精密三端比较器、光电耦合器等元器件构成绿色开关电源,通过合理选择外部元件的参数,可以使开关电源具有较宽的稳压范围和较灵敏的保护特性。基于LD7552B的开关电源可广泛用于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机、电源适配器、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中,具有广泛的
[电源管理]
基于LD7552B的绿色开关电源设计与分析
充电电源过流保护电路框图
本电源模块设有独立的故障检测系统,检测输入过压、欠压和过流、短路、过热等故障。出现故障时,由继电器引出提供给微机监控模块。所有这些均为恢复性保护,当发生保护后,待故障消失时,模块能自动恢复工作。其中一个或几个电源模块因故障停止工作,并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过流保护电路,其原理框图如图所示。过流保护能否在主电路发生过流时准确及时动作,不但决定功率IGBT器件能否正常工作,而且将决定整个电源模块的可靠性及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大量的研究与试验,研制出过流保护专用电路。此电路由主检测动作电路和缓冲加速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如下,在主电路中串联一个采样用的锰铜片Ro,如图3所示。在Ro上所采到的电压信号U是
[电源管理]
充电电源<font color='red'>过流保护</font><font color='red'>电路</font>框图
集成运算放大器输出过流保护电路
图1所示为集成运算放大器输出过流保护电路,在因某种原因(如输出短路等)使集成运放输出过流时,保护电路即成恒流源,使集成运放不至因输山过流而损坏。 图中,场效应管3DJ7按在集成运放输出端,并采用近似恒流源的接法。当电路工作正常时,场效应管呈现低阻抗,基本不影响电路的输出电压范围。当电路输出端短路时,场效应管呈现高阻抗,使电路输出电流得到了限制。 二极管D1的作用是,在电能输出负电压时,与场效应管一起构成恒流源。D2与D1相同,则是在电路输出正电压时,与场效应管一起构成恒流源。 场效应管应取其饱和漏源电流IDSS略大于集成运放输出电流的管子,因为大多数集成运放的输出电流都不超过±10mA,所以可选用如 3DJ6H、3DJ7G等管子
[模拟电子]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